Search

這陣子跟朋友聊到,
社會氛圍對於多元發展的鼓勵仍相對侷限,
像是成就、成功的定義...

  • Share this:

這陣子跟朋友聊到,
社會氛圍對於多元發展的鼓勵仍相對侷限,
像是成就、成功的定義,
似乎仍認為努力念書,
考進好學校、進到好公司、有幫助事業的社會人脈,
人生就會開始一帆風順。
  
一個人的價值,可能就被窄化成一個個的數字,
成績/績效的數字,存款的數字,或社交平台點讚的數字。
任何可能阻礙這些數字發展的表現,都被貼上瑕疵標籤,需要退回修正。
  
情緒就是一個例子,彷彿有「負面」情緒是不好的,需要「趕快被處理」。
但情緒就是一個本能反應,越是想要快速處理它、解決它,跳過覺察與理解促發源、對症下藥的步驟,
往往造成後續更多情緒與壓力。
很常見的例子,像是念書或工作時,沒有覺察到已超出負荷量,
長期處在過度剝削自己的狀態,
最後身心俱疲而心情低落、焦慮、憂鬱,
因為害怕被貼上沒用、抗壓太爛的標籤,
又忽視狀態而繼續硬撐,
甚至回頭指責自己不夠好、沒有價值,又造成更多身心負擔,直到崩潰。
(我通常都會問問:可以想像心裡面住個一個慣老闆,日夜逼迫自己工作又不給合理薪水的感受嗎?)
  
剛好看到新聞報導理科太太的一則影片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eEJhu3lLx0),
表示因為先生憂鬱症及身為照顧者的身心影響,
需要休息養病一段時間。
我想這真是一個很好的示範,包含:
(1) 人可以脆弱,但脆弱不等於無能,這不是可恥的事情;
(2) 憂鬱症和照顧者需要被關心照顧;
(3) 2歲小孩仍會有觀察與感受力,覺知父母的身心狀態。
  
  
嘿,今天問問鏡中的自己,「你還好嗎?」
  
  
文、圖/洪千惠心理師
  
  
#心理師的日常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您好,這裡記錄、分享生活或工作心得、筆記,讓心理學回到生活,過得更好。 歡迎演講、工作坊、諮詢、合作邀約
View all posts